数据驱动

制造全价值链

客户价值为导向

以数据为驱动,以客户价值为导向,通过模块化、服务化的能力组合,将质量管理深度融入制造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。它不再是成本中心,而是通过提升产品质量、效率和客户满意度,直接驱动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的战略性投资。在实施路径上,企业应从最痛点的业务场景入手,分步构建这些能力,最终整合成一个强大的质量能力系统。

全生命周期质量协同 (Quality Lifecycle Collaboration)

客户质量协同 (CQM):集成CRM系统,快速响应客户投诉(8D报告)、收集客户反馈、管理客户审核,并闭环处理所有客户端质量信息。

设计质量控制 (DQC):与PLM系统集成,进行DFMEA(设计失效模式分析)、公差分析、质量目标设定,确保“质量是设计出来的”。

供应商协同质量 (SQM):不再是简单的来料检验(IQC)。包含供应商准入、绩效评级、在线协同(如共享检验标准、实时质量问题通知)、供应商自检数据对接,将质量链条延伸至供应商端。

将质量管理的起点从“进料检验”大幅前移至“产品设计”,并延伸至“售后服务”,实现端到端(E2E)的质量协同。

制造过程智能管控 (Intelligent Process Control)

工艺规程数字化 (eSOP):无纸化作业指导书,并可结合AR技术指导复杂装配。

在线检测与监控 (SPC):实时连接测量设备,自动采集数据,进行统计过程控制(SPC)。系统自动判定异常并报警,防止批量不良。

防错与安灯系统 (Poka-Yoke & Andon):集成产线传感器和安灯系统,一旦发现异常,自动触发停线或呼叫机制,实现“不接收、不制造、不流出”不良品。

设备质量联控 (OEE):集成设备管理系统(EMS),监控设备状态(如扭矩、温度),确保生产设备处于生产合格品的状态。

核心思想:利用物联网(IoT)和人工智能(AI)技术,从事后检验转向事中预警和实时控制。

非合规与持续改进闭环 (NC & CI Loop)

非合规管理 (NCM):统一受理所有来源的不合格品报告。驱动8D/5Why等质量工具的标准流程化应用,确保根本原因分析(RCA)到位。

纠正与预防措施 (CAPA):系统自动跟踪CAPA措施的制定、执行、验证和效果确认,确保措施有效并防止复发。

持续改进项目 (CI Projects):与精益生产、六西格玛项目结合,管理改善提案、Kaizen事件和DMAIC项目,量化改进收益。

核心思想:将所有的质量问题(内部、供应商、客户端)统一到一个平台进行处理,并形成从问题发现到根本原因解决再到知识沉淀的完整闭环。

生态链与合规保障 (Ecosystem & Compliance)

文档管理 (DMS):控制所有质量体系文件(手册、程序、记录),具备版本控制、审批流程和电子签名(符合21 CFR Part 11等法规)。

审核管理 (Audit Management):支持内审、外审、供应商审核的计划、执行、发现项跟踪和闭环管理。

追溯管理 (Traceability):实现从原材料批次到产成品,再到客户端的正向和反向全程追溯(符合医疗器械UDI、汽车行业VIN等要求)。

开放API平台 (API Platform):这是EBC的核心。提供丰富的API接口,轻松与MES、PLM、SCM、CRM等上下游系统集成,实现数据和流程的无缝流动。

核心思想:确保系统本身灵活、安全,并能满足全球各地、各行业的合规要求。

质量数据与分析决策 (Data & Analytics)

质量数据湖 (Data Lake):汇聚全流程的质量数据(设计、来料、生产、测试、售后),打破数据孤岛。

可视化Dashboard:为不同角色(操作工、质量工程师、管理层)提供实时质量看板,展示关键质量指标(CQAs、PPM、FTT、OEE等)。

预测性分析 (Predictive Analytics):利用AI模型预测设备何时可能引发质量异常、预测批次产品的潜在风险,实现从“检测”到“预测”的转变。

质量成本 (CoQ):自动归集预防、鉴定、内部失败、外部失败成本,精准定位质量改善的财务价值点。

核心思想:将质量数据视为核心资产,通过大数据分析和AI模型,实现预测性质量和智能决策。